隨著城市的動態發展,越來越多的自然區域被用于建筑開發,生態友好型的建筑設計也因此顯得尤為重要。今天小工來為大家介紹一位“最佳生態烏托邦建筑師”,其作品被評為“解決世界環境和社會弊端的無與倫比的作品”。
文森特·卡勒博 (Vincent Callebaut)
文森特·卡勒博,1977年出生于比利時,2000年畢業于維克多·霍爾塔學院(Victor Horta),在建筑師 Odile Decq 和 Massimiliano Fuksas 門下實習,隨后創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務所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走上了可持續設計的道路。
從2008年起他就被公認為綠色建筑和低碳排放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他通過各種跨學科合作的創新戰略,不斷地為新型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戰斗。
官網項目頁 ?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可持續發展建筑項目
No.1?彩虹樹
文森特·卡勒博建筑師事務所為菲律賓的宿霧市設計了一顆“彩虹樹”(RAINBOW TREE),這是一座模塊化的大型木質公寓樓。
該項目的設計靈感來自于菲律賓的天然彩虹桉樹,并以此命名,同時彰顯了菲律賓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建筑的碳足跡。
該項目旨在建設一座能獲得LEED + BERDE雙重環保認證的住宅結構,“在混合文化遺產和無與倫比的自然遺產之間實現完美的平衡”。
借助被動生物氣候學原理和先進的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彩虹樹采用了天然環保的木結構,木材是唯一的天然,豐富和可再生的材料,覆蓋著來自鄰近熱帶森林的30,000多種綠植。
受傳統菲式高腳屋(bahay kubo)建筑設計的啟發,模塊化的大型木塔架堆疊了1,200個預制模塊,每個模塊的邊長為4米,高在3.2至4.8米之間。
彩虹樹將都市農業與可再生能源融為一體,是一個完全基于生物的垂直森林的原型,尊重未來生態城市的四大支柱,包括能源自給自足;建筑綠化和都市農業發展;軟流動性和社會創新。
No.2?陶朱隱園
陶朱隱園位于臺北,是一座以垂直森林為原創的建筑地標,取名自中國春秋時代陶朱公(范蠡),傳承其利己、利鄰、利天下的理念,以公益精神回饋世人。被美國CNN評選為2016年全球九大城市地標之一。
設計的主旨是:“城市要像一個生態系統,市中心好似森林,高塔好似可以棲居的樹?!痹谏砼G植且形態感和視覺沖擊力兼具之外,該項目標志著在城市中心真正建立一個召喚動植物回歸的生態體系,并形成一個亞熱帶生物多樣化的新巢。
文森特·卡勒博以城市之樹為理念,設計每層順時針向上攀升4.5度的螺旋建筑造型,從2F至21F共旋轉90度,創造出每戶均有167㎡的空中花園,整個項目種植喬灌木超過23,000棵,綠覆率高達246%,吸碳量達每年達130噸,期以把失去的森林找回來,藉此拋磚引玉,推廣垂直森林建筑之全面落實。
陶朱隱園采鋼結構設計,主要柱體使用與日本晴空塔相同高強度鋼材。建筑物由5大結構元素組成,如同張開雙臂,撐著滑雪杖屹立不搖的姿勢。68根深入地底約達50米巖盤層的基樁及48組EPS隔震系統,使抗震能力達九級烈度。特殊的Vierendeel Truss結構設計,更因此創造出戶戶室內無柱的萬能空間。
該項目就可持續住宅的生態建設提出了一個開拓性的概念:通過探索人與自然之間恰當的共生關系,來限定其居民的生態足跡(生態占用)。在這塊可持續的居住用地上,建立一個真正低能耗的垂直景觀帶。
事實上,從周邊街道的行人的視角來看,建筑表面的變化形成了新的輪廓。除此之外,穿著植物外衣的動態幾何形體有著感性的風格,該項目真正體現了一個內置的生態系統,使動物和植物重回城市的心臟,獨自生成一個新的亞熱帶生物多樣性的框架。它將成為城市中一處新的棲息之地!
No.3?環保水上花園Physalia
這個項目是 文森特·卡勒博在菲律賓設計的一個生態度假勝地,并承諾“零排放,零廢物,零污染”。
當前自然環境正遭受著過度捕撈、大規模旅游以及塑料廢物污染的時候,設計師希望通過這個可持續發展項目打造出全新的生態旅游戰略。
該項目計劃采用的可持續技術包括水下渦輪機,以捕獲波浪的能量進行發電。外墻和屋頂也將使用太陽能電池板,多余的能量被發送到附近社區。雨水和廢水也會收集并再利用,轉化成有用的能源。
基于仿生學,這個生態渡假勝地的建筑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其生態足跡,在保護自然和當地城市生態的同時,尊重當地的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為當地社區的福祉做出貢獻。
No.4?巴黎圣母院修復方案
文森特·卡勒博不僅在住宅方面大力推動可持續設計,2019年那場轟動全世界的巴黎圣母院大火讓他有機會為巴黎圣母院屋頂重修提出一個具有韌性和生態未來的新的精神象征方案。
“透明”、“共享”和“開放”便成了巴黎圣母院屋頂設計競賽方案中主要傳達的思想。他想讓人們感受到一個充滿活力的,輕盈的現代教堂,能從精神和環境上整體提升信仰者的靈性。
結構上,新建的橡木框架采用預應力碳纖維正交層板膠合木梁,用最少的材料為大教堂提供最大的透明度。
新屋頂更是通過仿生主義手段,模仿植物“光合作用”,將當代的三維哥特式彩色玻璃與植物結合生產可再生能源供給大教堂所需的所有電力和熱量。新的木制框架上覆蓋著的三維水晶玻璃表皮為多面菱形,可以通過特殊的有機活性層吸收并轉化光能。
同時表皮在中殿的底部向頂部敞開,通過“煙囪效應”最大化自然通風,并且還為大教堂閣樓提供了一個熱緩沖空間,能在冬天的時候積聚熱空氣而在夏天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降溫,實現冬暖夏涼。真正做到將歷史遺跡通過現代設計變成昭示未來發展的“正能量”建筑。
生態建筑就是將建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其本質就是能將數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個超級建筑中,通過設計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物質、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秩序地循環轉換,獲得一種高效、低耗、無廢、無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
生態環境講究的是與自然和諧共生,而非一味地尋求高技術或者建筑形態。在不同角度建造出適合于人們生活的建筑環境,讓建筑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不僅是對人類未來的負責,同時也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